
不追剧已经很多年了。为稻粱谋的时代,追剧之于我这样的打工人,原本就是个很奢侈的命题。
这两天,经不住山下论坛朋友们的各种安利,今天下班回到家,第一时间打开电视机,就开始查找电视剧《小巷人家》的播放了。
看了不到两集,还是因为看电视的这段时间,同时也在给两位bu长熬炖鸡肝,因为看剧太投入了,居然把鸡肝糊了锅底。现在,满家都是糊撩撩的气味。
一个多小时的看剧时间,首先是因为好友们的感受,勾起了我对这部剧的好奇心。从第一秒钟开始,剧情甫一展开,若干年前真实的生活画面,同频于电视剧的镜头移动,而同步在我的脑海里上演。
我曾是中国最后一批正式工(若干年前,正式工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江湖地位,不亚于现在的公务员)。我也是中国第一批被取消福利分房的倒霉蛋。我刚到适婚年龄,新闻联播就突然宣告,没有福利分房这个政策了。刚好,那天我就在电视机前。
我又是长子。以我为界限,比我年长的人,几乎所有的长子,都是带着十字架出生的。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,就背负着原罪,而和这个世界,这趟人生的旅程,开始了无休无止的纠葛。
《小巷人家》这部剧一开始所展现出来的画面,满满的,都能看到我曾经的经历。
只是,据我所知,在那个年代,全中国,几乎所有的城市,所有的国营工厂,福利分房,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。像剧中这样,女的也能分到房子,除了军婚,貌似,一般没有这个可能。
也就是说,夫妻双方结婚后,福利分房是由男方单位提供的,女方根本就没有分房的资格。
曾经,位于烟台西郊化工路上的氯碱厂,好几百人的大厂,曾经有段时间,厂长是个女的,她男人是我原单位的一个普通员工。氯碱厂的效益是很好的,职工们分的房子也好。
但是,即便身为厂长,这个女的,也只能委身于我原单位在凤凰台的家属楼里。
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