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曾经豪言:
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,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,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。
电影《抓娃娃》反映的是望子成龙的故事,在大儿子练废的情况下,为了培养合格的家族企业接班人,不得已从娃娃抓起。就像心理学家华生说的那样,人类就像机器,环境怎么塑造、训练,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。
事实果真如此么?如果从结果来看,马总的儿子马继业的培养是成功的,聪明、上进、睿智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品学兼优。恰恰也正是因为太优秀了,促进了他的思考和觉醒,从而揭穿了父母的把戏。
喜剧的内核是悲剧。当下的教育环境,家长、老师和孩子都在各自赛道上拼命的去卷,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。当身边的一切看似真实的人和事原来是虚假的时候,马继业迷茫了。我是谁?我真的存在么?为了搞清楚答案,他高考的时候他选择了交白卷,通过打击家长考清北大学的愿望,来找回真实的自己,好在最终影片的结尾满足了他的愿望。
再次回归到影片的主题,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家长可以代替孩子掌控人生么?孩子是家长愿望的承载体么?孩子内心的挣扎和内心需求,家长看到了么?
不是所有的家长可以像马总那么投入地去培养一个孩子,不仅仅是金钱,还有精力。但是,更多的人会重复这种模式来培养孩子,认为是一条重要的道路。也许,心理学家华生孩子的结局,可以提供参考。
华生的两个孩子用他们的痛苦向世人证明,这个宣言纯属扯淡!在华生的高压、缺乏感情的教育下,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心理创伤长大,患上严重抑郁症。
其中一个儿子在30岁时自杀身亡。
所以,家长不该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和能力,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人际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