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有俩个向往,一是当解放军,二是有照相机能背着到处拍照。大一点知道了,自己因为家庭的原因是当不了兵的,那就只能爱好摄影了,那个年代相机是高档用品,普通人家买不起,能借到相机就很不错了。 当时最希望借到的是135相机,一个胶卷可以拍36张照片,借到120相机就是忍痛使用了,一个胶卷只能拍12张照片,借到能拍16张的还能兴奋点,记得有次借到了一部前苏联产的135半幅相机,一个胶卷能拍72张,哎吆喂,那个高兴劲,这下能多嘚瑟几张了。 那个时候主要是周日和家人朋友或单位同事一起出去拍照,也没几个地方可去,毓璜顶公园,(那时都叫小蓬莱)南山公园,工人文化宫,海边等,烟台山当时属军事区,不能去。还有就是那个时候就是拍人像,就像火红年代网友说的不舍得拍风景,拍别的就是浪费胶卷,再好的风景也只当人像的背景。 八十年代初,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,我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相机,记忆中是花了180左右在百货大楼买的天津产东方牌135相机,好几天兴奋的睡不着,把相机放在枕边守着,年轻好胜,背着相机出门感觉腰杆都直了许多。

那时冲洗胶卷,放印照片都要到照相馆,时间长,花费多,就把家里的壁柜收拾出来当暗室,置办了一套洗印家把什,自己动手,当天就能看到拍照效果,壁柜密不透风,天热的时候穿个大裤衩子一会儿也是汗流浃背,那时候体会出遭罪并快乐着的感受。 八十年代末,流行起日本傻瓜相机来,赶时髦也买了一台理光机,现在感觉那就是数码相机的初级阶段。

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,九十年代先后买了俩台美能达,鸟枪换炮。


后来数码相机兴起,出差青岛时还专门跑到电子市场去看,记得那时的像素也就三五十万,因工作的原因那几年玩相机的时间很少了。又得闲的时候买了台富士体验了一把。

折腾来折腾去的,现在感觉还是手机用着方便,揣兜里走哪带哪,随时随意的拍。那些相机也成了弃物,有时家人取笑我,好来好去的好了点什么?不就是耗钱吗?细想也是这么回事,不过人总得有点爱好 ,您说是吧。